20年都远距工作唐凤:我采取番茄时钟法

今天早上读到 唐凤远程办公经验文章,过程中很有感觉,自己也需要如此工作,身边必须一个 番茄钟工具,立即开始构思、设计、实现、调试、测试,最终一个小时左右上线分享: https://go.readmorejoy.com/playclock/

本次实现刷新了自己曾经3小时完成小项目的记录,颇有些意思。

附上 唐凤远程办公全文:

最近才被日本媒体报导「38岁IQ180的台湾天才IT大臣」,赞扬其在防疫上透过大数据及人工智慧,制作专业口罩地图及防疫路线,为台湾防疫把关。她是行政院政务委员唐凤,拥有超过20年的远距工作经验,也是目前最擅长用数位工具做远距办公的官员。

4年前,唐凤就提出在家工作会是未来的工作大趋势。如今,她认为这趋势产生何种量变与质变?身为资深远距工作者,她如何克服孤独感,并拿捏工作与生活的分寸?以下是唐凤接受商周专访摘要:

排解强烈孤独感方法 「每周固定时间,走出家到共同空间」

商周问(以下简称问):这次因为疫情,开启全球企业进行在家工作的实验,其实妳很早就这么做,妳认为现在的在家工作和以前比较,有什么不同?

唐凤答(以下简称答):我确实是资深远距工作者,包含到现在都还是远距工作,但不是在家工作,在家工作只是远距工作的一个形式。

3年前听到远距工作,大家都会想到在家工作,但是3年后像我自己远距工作时,常常都待在仁爱路的创新实验中心,一个礼拜会在那边多待几天,因为开到晚上11点。有好吃的、网路很快,一直有各种不同团队进驻,给我一种家的感觉。

这有点home away from home(宾至如归),虽然它并不真的是我家,但是大家在这样共同工作空间里还是有家人的感受,这种形态因为宽频发达而普及。

问:过去谈在家工作,大家觉得缺点就是强烈孤独感,但是当场域不受限制,不一定非得在家工作时,孤独感就会降低?

答:对!像我们社创中心通风条件很好,现在通风条件比什么都重要!(笑)网路也快,有了这两个条件,旁边还有团队在积极做事情,孤独感比较没有。

问:以前还没有这种共同空间时,在家工作的孤独感怎么解决?

答:之前我跟另外一位同事做的东西,就是让大家远距工作的工具。自己做的产品当然要自己用,我们很快就发现两件事:主要是孤独感,另外就是没有下班时间。

我们怎么解决?我跟同事每周约一天去坪林咖啡店一起工作,不但跟老板还有常客都能有一些社会上的互动。光是我开车去咖啡店的过程,也是让我走出家里。所以每周挑固定时间1到2次,走出家里到共同空间里,等于是卫星办公室概念,这是很有效可以缓解孤独感。

适时营造共通点 「制造点同样食物、喝同种酒的经验」

另外,我跟一位资深远距工作者(友人),他还会从美国加州专门邮递红酒过来,也不是昂贵的酒,只是这是他会喝的酒。我们就开视讯,一起喝同一批酒,一起社交。

虽然空间不同,但是同步的感觉不是只看到一层玻璃,也能点一样的食物,就有至少相同的类似社会经验。

在家工作会有孤独感,除了工作外,我讲别的,对方都没感觉。例如你说今天天气很好,事实上他那边在下雨;一般见面能聊的话题都不能聊,这样子就是会让人有孤独感的感觉。如果去营造一个共通点,例如点同样食物,或是固定时间聚一下,就会一直有社交话题可以聊。

设定生活/工作切换机制 「25分钟认真工作后,5分钟休息」

问:在家工作与生活很难分开怎么办?感觉自由却其实更不自由?

答:这分成两件事来看。一,是被打扰中断。我们在工作时当然不希望被私人打扰,但是反过来讲,私人时间也不希望一直被工作打扰,所以要设定时间上的边界,这个很重要。很多远距工作者会接到老板或同事要你现在就处理,没办法等到隔天9点,如果处在随时都会被打扰的情况下,生活品质也不必顾了。

我自己采取的方法叫做「番茄钟」,大家传讯息与写Email给我,我一定回、一定看,但我一定半小时后去回;也就是说在每个整点开始到25分时,我就是很专心在做工作或是其他事情。

例如,我在上班时间做研究,或是探讨事情读论文,绝对不会让手机或是其他来干扰我;但是我很准时,到25分时,就会去看手机或是检查电子邮件,这时我就有5分钟处理中断的事情;然后我再处理下一个25分钟专注的事情,然后再5分钟被打扰。

从同事角度来看,我还是半小时就一定会回答他的讯息,只是这半小时内,高达25分钟我不会被打断,这个非常重要。大家如果能设定这样的边界,从这样精神卫生角度来看,就不会有脑海里明明在想其他事情,却被迫要处理这件事,结果两边都处理不好,也比较有放松的可能性。

第二件是除了时间边界外,空间的边界也很重要。例如远距工作,你可以挑离你家近的咖啡厅,把它看成是家的延伸。你在咖啡厅上班,回家的路上就已经在下班,进入比较放松状态。即使在家里附近没有咖啡馆,也应该要布置仪式性的东西,例如在家里打开一个门,进入一个专门空间,出来后才可能放松。如果家里没有大到可以以空间区分,你可以用桌机时是在工作,用iPad时是玩乐,每个人可以挑选这是工作信号,那是放松信号的方法。

小辞典_番茄时钟法 番茄钟是1980年代后期发明的时间管理法,以25分钟为一个长阶段,专心做事,再用5分钟的短阶段去做其他杂事或是休息,每1小时有两次循环。

疫情催化更多工作方式 「不会都变远距,之后会变混合模式」

问:这次疫情导致大规模远距工作,妳认为在企业组织文化上,会有什么普遍改变吗?

答:这次让大家有了第一次在家工作的体验后,虽然不会在疫情后所有人都变成全远距,但你会想到下一次,真的需要10个人坐高铁北上开会吗?还是一个人来就好?就会觉得某些时候,可以往远距这边挪一点,对大家都有好处。

接下来会变成混合模式,大家开始想哪些事一定要一起。例如每年举办公司员工营,这时人与人之间紧密交流还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每周例会,就不一定要大家都在同一建筑物,大家就会开始做组织上的探讨。

第二个就是投资,除了实体空间外,慢慢有更多数位空间可以让大家运用。例如,新进员工可以不必去拜码头,他可以在数位空间上看共用文件,对工作场域就有基本了解。现在大家在疫情时已经累积了一些数位经验,疫情结束后,慢慢可以变成组织文化。

问:未来哪些产业适合远距工作?

答:应该说你的工作器材是在你到得了的位置就可以了。所以简单说,以前觉得手术是很困难,一定要亲手动手术,但是达文西机器出现后,发现不是;只要频宽够,不但可以在隔壁房开刀,甚至隔壁县市开刀都没问题,只要确定频宽水准是好的。我觉得重点倒不是哪一种行业,而是这种行业所需要的工具是否已经达到就像你在现场的程度。

政要高层也能远端作业 「灾害中心开设时,就是做视讯会议」

问:这次疫情连伊朗副总统也染疫,如果不可抗力因素,妳觉得未来公务人员在家工作可行吗?

答:是可行的啊!其实我们用视讯会议行之有年,我们灾害中心开设时本来就是透过各地做视讯会议,整个指挥体系现成有采取远距方式的,主要是灾害应变上。我巡回全台,通常都是透过远距方式。

其实这次口罩地图主要开发者在台南,他们在过程中不需要来台北开会,就一直在台南跟在地朋友两个工作天内就把口罩地图做出来,完全不需要到台北,也把人才留在台南。

问:公务人员可以全面普及在家工作吗?

答:大概分成2个,高度机密性质的远距开会,必须彼此场所都有安全保证,这是必须注意的,也是一个困难。

另外是场域限制,如果你的工作就是要去做地理地质勘察之类,理论上用无人机加上机器人应该都做得到,但是现在成本都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