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菌–与消化道溃疡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症状

食道连接胃有一扩约肌称为贲门,可以调节食物进到胃的速度和体积。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后,再进入十二指肠,而位于胃底部与十二指肠相接的扩约肌称为幽门,同样具有控制食糜进到十二指肠的速度及体积。消化性溃疡在以往几乎是无法根治的疾病,只要稍稍饮食不正常、疲劳、情绪不佳、紧张或生活不规律,就非常容易复发;强烈的胃痛、腹痛只能靠服用药物控制,而一再的复发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例如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及阻塞等,需要紧急开刀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幽门螺旋菌与消化道溃疡

幽门螺旋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呈螺旋状,大小约为2-4 mm,端生鞭毛数根,可协助菌体呈螺旋状前进。幽门螺旋菌一般都聚集在胃壁之黏液层内且靠近胃黏膜层的部分,由于细菌会分泌碱性亚摩尼亚,包覆细菌不致被胃酸杀死,还会产生一些引起发炎反应的酵素,进而破坏胃黏膜原有的保护机转,再加上它会诱发胃酸分泌增加,因而加重发炎甚至溃疡。

目前没有强烈证据指称幽门螺旋菌是导致消化道溃疡的原因,但幽门螺旋菌与消化道溃疡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自1983年澳洲医师马歇尔发现幽门螺旋菌之后,陆续的研究发现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90-100%伴随有幽门螺旋菌感染,而胃溃疡病人中也有70-90%有幽门螺旋菌感染,当合并消除幽门螺旋菌后,可以让溃疡复发率降低,甚至『痊愈』。借着不断的医学研究,医界对幽门螺旋菌感染的真相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使治疗方式逐渐成熟,许多消化性溃疡患者因此可以免受长期腹痛、出血、多次胃镜检查及开刀之苦。

感染了幽门螺旋菌该怎么办

虽然研究报告指出幽门螺旋菌与许多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儿童胃病、流行性胃酸过少、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都有关系,但并不是每位患者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目前知道大多数人(大于90%)终其一生只会产生慢性胃炎,而且这类患者未必都有临床的症状出现;另外有10%的人会得到消化性溃疡,1%的人加上其他环境或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胃癌,还有非常小部分的病人产生特殊的胃淋巴瘤。因此,若是健康检查时发现血清幽门螺旋菌抗体呈现阳性反应,只是表示曾经感染过,所以已经具有抗体,至于体内是否有溃疡、肿瘤或只是轻度的胃炎仍要进一步的检查确认。在台湾,约有一半的成年人是阳性,因此也不用担心,但怀疑自己有溃疡或淋巴瘤的症状,就必须做更进一步详细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