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前言

根据行政院卫生署的癌症登记报告显示,于1994年口腔癌的粗发生率为每十万人7.3,第一次超越国人鼻咽癌发生率,跃居头颈癌第一位,更占男性十大癌症发生率的第五位。其死亡人数于1996年更高达1042人,其中男性941名,就超过鼻咽癌的死亡总人数881。随着国人烟、酒与槟榔等危险因子增加的影响,估计每年新的口腔癌病例将在1500人以上,对国人健康将是重大威胁。

分类

根据1988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与国际抗癌联合会(UICC)的分类,口腔癌(oral cavity cancer)包含了八个分区:唇、上牙龈、3.下牙龈、舌前2/ 3、口腔底、硬?、颊黏膜、臼齿后三角。

危险因子

80-90%颊粘膜癌病患有嚼槟榔嗜好,82.8%舌癌病患及87%牙龈病患亦有嚼槟榔的习惯,和抽烟、饮酒习惯相较,显示嚼槟榔在台湾的口腔癌占极关键地位。台湾口腔癌的发生率比不食槟榔的欧美国家高,但比嚼食槟榔─烟草混合物的国家,如印度、锡兰较低。综合国内外将之整理有关口腔癌的危险因子如下:

  1. 烟草:根据研究发现此与口腔癌扁平上皮细胞癌有相关性,其可能是因为烟草的致癌物质会造成口腔黏膜白斑(Leukoplakia)与红斑(erythroplakia)变性有关。此外根据流行病学的统计发现,抽雪茄比香烟更严重,而且口腔癌病人并发其他上呼吸消化道癌症的机率高达40%。
  2. 酒精:根据过去的研究显示,得口腔癌的病人中有75-80%有喝酒的习惯,烟与酒在口腔癌的形成中具有加成的作用。
  3. 槟榔:槟榔?添加的石灰质与槟榔产生化学作用会造成许多癌化现象,如黏膜下纤维化、白斑(3-5%转成癌)与红斑(5-20%转成癌)
  4. 其他,如口腔卫生不良、不适当的假牙、紫外线照射、某一地区缺铁性贫血,HSV-I长期感染等皆可能与口腔癌有关。口腔癌的临床表征 正常的口腔黏膜是粉红色或红色的柔软组织,口腔癌可能出现的临床表征有:口腔黏膜变厚或突起不透明的白色斑块,称为口腔白斑;或出现口腔黏膜变薄、或略微破皮成红色斑块的口腔红斑、难以愈合的溃疡或突起的溃烂硬块,此外,经常伴随有颈部硬块或出现早期不痛,偶而伴随带血的唾液。

由于口腔癌主要是表皮样癌(Epidermoid carcinoma),可侵患口唇、颊粘膜等口腔任何部位,因此,常依因发生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相同。

口腔癌的诊断检查

临床诊断口腔癌可采取病理切片检查,以提供细胞学型态、细胞分化、细胞成熟度、与恶性度。另外,影像学检查中以MRI较常被利用,因为其有有较佳的软组织解像力,对于原发病灶的大小、厚度、有无肌肉侵入、淋巴转移、血管或神经侵犯、淋巴结的成像都较好。电脑断层扫瞄(CT Scan)主要是判断有无骨头破坏。其他,如全身骨骼扫描、腹部超音波、核医检查等都可以协助诊断癌症是否有远处转移。

口腔癌的分期

目前世界上最常使用的为AJCC于1997年修订的TNM systems,分为:

  1. 零期及原位癌:癌细胞局限于口腔黏膜上皮内。
  2. 第一期:肿瘤的最长径小于或等于2公分,且无颈部淋巴结转移。
  3. 第二期:肿瘤的最长径大于2公分但不大于4公分,且无颈部淋巴结转移。
  4. 第三期:肿瘤最长径大于4公分或已转移至同侧颈部一个淋巴结,此淋巴结之最长径不超过3公分。
  5. 第四期:当肿瘤侵犯邻近的组织如穿过骨外层、深入深层肌肉、上颔窦、皮肤。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数目超过一个,不论是在原发病灶的同侧、对侧或两侧都有。或是淋巴结的最大径已超过3公分。或已发生远隔转移等任一种情形便属于第四期。

口腔癌的治疗

口腔癌患者在术后依病理报告将口腔癌病患区分为高危险群与低危险群。高危险群病患的特色包含手术切口边缘仍有癌症细胞、淋巴结转移多于两颗以上、被转移的淋巴结,其包膜有破损现象、神经外膜或神经本身受侵犯等。一般高危险群病患在术后需接受更进一步的化学与放射线治疗。

口腔癌病患的治疗大体上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在辅以放射线或化学治疗。目前外科手术在口腔癌的治疗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依据目前的研究额示,能予以手术的病患有较佳的预后。在外科手术中依不同病期施予不同程度的切除是目前的主流。一般而言若是原位癌病患则只做病变处切除。若是第一期病患则只做病变处切除,但视情况作颈部廓清术。第二期则做病变与上颈部廓清术。第三期则执行广泛病变切除与颈部廓清术。第四期便需要大范围切除,包含脸部皮肤与骨骼。此时通常需要整形外科帮忙做重建手术及术后接受单独放射线治疗或并行放射和化学治疗。

对于第三期与第四期的病患,常规情况合并手术与放射治疗,如果手术后发现有上述危险因子存在为高危险群之病患,则需在术后加做放射治疗。

此外,在于第3期与第4期的患者,有时会合并化学治疗,以增加局部控制率,增加病人存活率,减少远处转移。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治疗方式以外,目前有免疫疗法、基因疗法,或其他生物调适制剂疗法,但尚未成熟,仍在研究阶段。

口腔癌的预后及追踪检查

第一期的病人,其5年存活率可以在86%以上,第二期病患也有71%以上,预后较差的是第三及第四期,只有20%左右。所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有较佳的存活率。

口腔癌复发,多发生在治疗后一年内。因此第一年应该每个月追踪一次,第二年则可以每二个月追踪检查一次,依此类推。此外在追踪期间要注意远处转移及第二原发肿瘤(常见于口腔、食物、或肺)。

结论

  由于癌症是一种多重因素的基因疾病,其中环境因素(外来的致癌物质)在口腔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证实口腔癌的发生与嚼槟榔、抽烟、喝酒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戒除嚼槟榔、抽烟、喝酒可以预防大部分口腔癌的发生。此外,早期正确诊断不仅可以提高治愈率.也可减少因治疗所带来的伤害。

除了预防及早及治疗以外,预防口腔癌病患发生第二原发性肿瘤是另一项重要课题。根据研究发现,曾罹患口腔癌的病患是发生第二原发性肿瘤的高危险群,其发生比率高达15%,且预后很不好。目前有研究显示使用维他命A酸可能会降低头颈部癌症病患出现第二原发肿瘤的比率。因此,目前研究期望能找到有效的药物,从根本上阻止这类病患第二癌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