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

前列腺癌近十年来在美国其已超越肺癌成为美国男性最常见的内在器官恶性肿瘤。在台湾前列腺癌的发生率虽不像美国那么高,但也是年年不断地增加。在泌尿道癌症的死亡人数上仅次于膀胱癌和肾脏癌。在台湾民国86~88年癌症十大死因第八位,前列腺癌发生率与年龄的增加成正比,尤其是70岁以上的男性。

有关前列腺癌的病因与危险因素,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文献中并无明确之讨论。近年来之发生率及死亡率都还有逐渐升高之趋势。所以有报告推论这可能和基因体质、环境、饮食等方面有关联。有关基因体质,发现家族性发生率较高,另外环境因素中,像空气污染如肥料、纺织、橡胶工厂,接触重金属(电池及油漆)及锌等有可能有关,饮食中的高脂食物可能会影响体内类固醇合成与产生代谢物硝胺之致癌物有关,老人内分泌改变及脑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亢进,男性荷尔蒙、动情激素可能影响前列腺的生长,但是否造成癌症,仍是争论问题

二、病理及转移模式

就肿瘤的组织型态而言,绝大多数为腺细胞癌。通常自前列腺后叶开始先长出一个小结节,产生压迫症状,之后经由淋巴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有骨骼、淋巴结、肺部、肝脏。其中骨骼转移中常为多处转移,好发之部位为脊柱(腰椎及胸椎)、骨盆骨、肋骨及胸骨。

三、临床表现

前列腺癌本身并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因此无法从症状来诊断或定义此疾病,部分前列腺癌的病人的主诉症状和良性前列腺肥大的"前列腺症候群"相似,常见症状为排尿障碍的症状,包括频尿、夜尿、解尿困难、尿流口径减小、尿潴留、解后滴尿,甚至解尿疼痛等问题。部份病人(25-35%)会发现有血尿的情形。

另外有部份的病人是以泌尿道之外的初发症状来表现。有的因肿瘤的本身压迫及淋巴阻塞而有像?急后重,便秘,下肢水肿,阴囊水肿等等症状。有的病人以其转移病灶之症状为初发病征。例如下肢无力及下背痛,经脊椎手术才发现为一转移性之前列腺癌。更有的病人以整体的全身症状如骨痛,体重减轻或健康情形恶化来表现。

四、诊断检查

针对前列腺癌的方法有肛诊、抽血检查血中PSA(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浓度、直肠超音波及前列腺活体组织切片。

以往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通常是等有症状出现或肛门指诊才发现。传统的肛门指诊若发现前列腺有硬的结节或硬块,会考虑有前列腺癌的可能。虽然指诊可诊断出来的前列腺癌,通常其病理分期至少已是B期,甚至D期。但是肛门指诊的好处是方便进行而且省钱。

目前经直肠前列腺超音波检查已常被利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超音波的好处在于可以检查出肛门指诊无法触摸到之深部组织,但并不是所有前列腺癌都可以 由经直肠超音波检查出来。

第三项诊断检查项目为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查。该抗原是1979年被Wang等人分离出来,因其在正常男人血液中含量微少,但在前列腺有病变时则血中浓度会上升,因此被用来帮助前列腺癌的诊断。PSA血清中正常值应小于4ng/ml。但目前临床倾向以10ng/ml为参考值的上限。除了帮助诊断之外,PSA最大的用处在于追踪前列腺癌手术或治疗后有无复发或转移的情形。

最后要确实地诊断前列腺癌还是需要病理组织的证实。因此仍需前列腺活体组织切片方能确定是否为前列癌。

除了上述协助诊断的方式之外,临床上也会以骨盆腔电脑断层摄影、骨扫描等检查来帮忙诊断是否转移。

五、治疗

(一)手术治疗

非根治性之疗法有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耻骨上(后)前列腺切除术。根治性疗法则是施行根除性前列腺切除并骨盆腔淋巴结清除术。

(二)荷尔蒙疗法

从Huggins在1940年代阐明了前列腺癌对雄性素有依赖之关系开始,泌尿科医师便以荷尔蒙疗法来治疗前列腺癌,治疗方式包含睪丸切除术及口服雌性素(diethylstibestrol;DES) 、抗雄性激素或黄体素分泌激素类似物(LHRH analogs)等。

(三)放射治疗:

将放射物质值入前列腺体或以体外放射为治疗方式,但可能会有血栓静脉炎、血肿、膀胱炎、尿道炎等副作用。

六、预防方法

目前为止,导致前列腺癌的原因仍未知,因此较难以预防。但是因为45-61%的病患来诊时就已有转移(D期),而其预后都较不好,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病人仍没有症状时能早期诊断出来,如此方能有较大的机会治愈病人、减少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根据1997年美国癌症协会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及45岁以上的高危险群者(有家族病史以及55至70岁之男性),每年应做PSA及直肠指诊的检查。应注意直肠指诊检查需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执行。平时应透过危险因子的评估及卫教,在生活习惯、饮食型态上作修正,以降低发生率及死亡率,以提升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