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谈养育】孩子不是你必须征服的对手

原创: 小巫 [ 小巫Weewitch ]

readmorejoy

近日缘起

最近,一位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教授关于教育孩子的视频在网上传得火热,不断有读者和朋友来征求我的看法。因觉得自己与该教授的理念南辕北辙,我一直没发言,只在微博上评论了几句:

“没有一个孩子自杀是因为妈妈的爱太多了,自杀是绝望到底的举动。孩子‘闹’是因为缺乏爱和理解,不是因为妈妈拒绝给他花钱。不要把孩子当潜在的罪犯去管理,那样会适得其反。 ”

两大类育儿法

市面上流行五花八门的养育理论,综合起来不外乎两个对立面:

一种是把孩子当做必须征服的对手,不惜施用各种招数搞定,有些套路神似训练动物;

另一种是把孩子当做有着合理内在需求的伙伴,愿意花费时间和心思去理解TA,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

这两者之间无须交锋,父母们仅须挑选与自己内心最合拍的养育方式即可。今天修订一篇两年前的旧文,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readmorejoy

孩子不是你必须征服的对手

两年前缘起

话说我搬来美国后,加入了一个兴趣推荐网站,输入自己的兴趣,网站定时推送一些内容,我填写了美食、旅游、儿童教育等项目,于是不断收到各种菜谱和育儿小贴士。

曾经收到这样一篇文章,稀里哗啦地震碎了我的玻璃心,忍不住翻译过来,在2016年3月份“小巫养育学堂”的主题演讲中,跟学员们分享:

来自美国网站的育儿经

三字经终结唠叨和谈判(译文)

说起坚持不懈,没人比得上孩子擅用唠叨和谈判来得到他们想要的,对此最有体会的,就是曾经给出不讨孩子欢心的回答的父母。

从著名的“我们到了没有?”到今天早晨的“我吃冰激凌当早饭行吗?”到今天下午的“我吃冰激凌当晚饭行吗?”孩子们在一意孤行方面臭名昭著,他们会问啊。。。问啊。。。问啊。。。以期万一你最后一分钟改变主意了。

儿童唠叨症

是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以拾起的“习得性行为”(learned behavior)。他们会持续使用它,就因为曾经有那么一次,暂时的软弱令你“崩陷”【cave in,即让步】,孩子求了八次之后,你同意让他再推迟半小时睡觉。

但就像任何习得性行为一样,儿童唠叨可以被破解。解决方法来自《正面管教》系列书籍的合作者琳·洛特,该方法在两三岁孩子到青春期孩子身上都见效。

仅仅用三个简单的字:“ Asked and Answered ”【小巫注:这三个英文字的意思是“你问过,我也答过了。”】

这事儿很简单。当七岁的丹尼尔请求你允许他在前院挖一只大坑,你说“不行”后,往往他会在五分钟后再来问,这次还加上“求求你了!!!”好让你知道他真的特别、特别想挖那个坑。

此时无须重复你自己或者向孩子说教,跟随以下步骤,眼对眼,就能避免儿童唠叨:

第一步 :提问,“你听说过‘Asked and Answered’吗?”(他大概会说“没有”。)

第二步 :提问,“你有问过我能不能挖坑吗?”(他会说“有”。)

第三步 :提问,“我有回答你吗?”(他大概会说,“有,但是我真的特别想。。。”)

第四步 :提问,“我看起来像那种你只要不断地央求就会改变主意的妈妈/爸爸/老师吗?”(往往此时丹尼尔就会离开,也许很不爽地嘀咕着,去做其他的事情。)

第五步 :万一丹尼尔又来求你,就这么说,“Asked and Answered”。(其他什么都不用说!)一旦掌握好这项技巧,当遭遇唠叨时,仅需说这三个字即可。

坚持不懈是关键! 一旦你决定对唠叨的孩子施用“Asked and Answered”,一定要坚持下去。当14岁的艾玛坚韧不拔地持续请求你让她穿刺眉毛(在眉毛上挂耳环)时,千万挺住了。反复回答她的提问——或者更糟糕,改变你的回答——会向她强化:唠叨是管用的。虽然这需要一些耐心,你的孩子最终会明白事理,你也会看到效果!

和你的伴侣一起运用“Asked and Answered”,并让那些可能会被你的孩子纠缠不休的家人和朋友一起加入进来。当丹尼尔和艾玛意识到,即便求了12次也求不到“yes”时,他们会接受暗示,放弃这种 战术

语言病态学家Stacy Pulley报告说,该技巧在拥有沟通障碍孩子身上,尤其是自闭症孩子身上,非常见效。她提议再加入运用笔记本或者小黑板+粉笔,把孩子问过一次以上的问题,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写下来。或者,画一幅画。然后,一旦孩子再问,指指黑板或者笔记本,提醒他们,这事儿他们已经问过了,你也回答过了。一定尽量用最少的字眼,言谈上持之以恒,帮助他们理解此间的联系,因为他们在学习如何听从并且尊重你的回答。

把这套工具纳入你的养育工具箱,是迈出了正面的一步,来结束儿童唠叨和谈判,这种行为能够磨损哪怕是最坚定的父母。并且一定要坚持不懈。很快,“20问”仅仅是好玩儿的游戏,而不是谈判战术了!【小巫注:“20问”是一个流行游戏的名称。】

readmorejoy

这么厉害!!!

文章力荐让孩子闭嘴的“三字经”吓住了本宝宝:

— 哇!好厉害!念句三字经,治好唠叨症!

— 这眼神儿!孩子既是有各种“症”的病人,又是跟家长斗智斗勇的“战士”。

— 这手腕儿!孩子乖乖屈从家长,家长的意志得到顺利实行。

(是不是和李教授推行的训练方式有得一拼?)

不知道该发明者还有什么灵丹妙药,能把孩子所有的“症”都药到病除:拖延症、顶嘴症、邋遢症、不爱学习症、不写作业症。。。

学员们却不买账

但是当我在小巫养育学堂贴出这篇文章后,学员们居然不买账:

  • 强权

  • 情感隔离

  • 把孩子当东西一样地对待

  • 孩子的需求没有被关注,家长只想着如何让孩子闭嘴

  • 达到父母自己的目的,堵塞了情感交流,变成冷冰冰的规则

刷刷刷,满屏都是这类评语。其中还夹杂了这么一条麻辣风的: “该技巧在拥有沟通障碍孩子身上,尤其是自闭症孩子身上,非常见效。”——是因为用这种方法才自闭症吧?完全情感隔离!

readmorejoy

熊孩子们的痛苦

我问大家,如果自己是文中的孩子,被父母如此对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熊孩纸”们纷纷表示:

  • 失望、绝望,以后不再说了

  • 委屈难过,觉得自己不被接受不被理解

  • 非常泄气,愤怒,觉得自己很无力

  • 绝望,愤怒,求人不如求己

  • 以后能不向父母提要求就不会提了,只能靠自己

总结来看,孩子的感受是 冰冷、无助、愤怒 ,甚至是 绝望 ,与父母间没有了爱的流动,只剩一堵高高的围墙,隔绝了彼此。

“我看起来像那种你只要不断地央求就会改变主意的妈妈/爸爸/老师吗?”——这种话,非但没有爱,简直有隐约的恨藏在其间!

readmorejoy

熊家长们的苦衷

这么拉风的手腕儿,施用起来肯定颇有成就感吧?学员们还是冥顽不化,居然表示,如果使用文中的方法,自己会感觉 各种难受

  • 恐惧,不能掌控局面

  • 担心失控,会跟孩子较劲

  • 内心很难受,觉得很失败

  • 内疚,想用别的方式补偿孩子

总而言之,家长出于内心恐惧、担心,害怕局面失控,因而色厉内荏地、迫不及待使用权威,而施用权威过后又会被深深的 内疚感 所占据。

竟是两败俱伤?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表面看似奏效的方法,双方却都感到不舒服,孩子委屈、难过自不必提。家长成功地让孩子闭嘴,掌控了局面,竟然毫无喜悦之感,虽胜犹败!

难道神奇的“三字经”背后居然是家长孩子两败俱伤?

家长们赢了为何还不爽?

不少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家长对孩子施用权威时高高在上,看孩子乖乖就范,内心一定是得意洋洋、成就满满。

这真是天大的误解!!!

咨询中,我经常遇到因使用权威而倍受 内疚 折磨的家长,想印证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

readmorejoy

到底怎么办?

为人父母

谁没经历过被孩子为难的时刻?

若委屈自己答应孩子的请求

不禁担心走上溺爱纵容的老路

而坚决地拒绝孩子

又难免会落入滥施权威的陷阱

学员们也不禁长叹:

做父母难

做有觉知的父母更难啊!

到底怎么做

才能既让自己舒心

又不伤害孩子?

――无条件养育啊!!!

【画外音:此处硬广哦!】

这真的可能吗?

需要澄清的是:无条件养育 无条件顺从孩子,孩子“赢”家长“输”;当然更不是反过来,孩子无条件顺从家长,家长“赢”孩子“输”。无条件养育提倡的是照顾双方的需求,共同找到 双赢 的解决方案。

有人要问了: 这真的可能吗?

——当然可能啦!

首先,父母和孩子不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必须论个输赢。家的含义是 ,在爱里彼此 体谅和尊重

其次,孩子需要的不是神一般永远正确的父母,而是真实的父母。家长并不必辛苦端坐在高高神坛上,完全可以 真实的做自己 ――如实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readmorejoy

双赢四步法

1 第一步:界定冲突类型

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冲突,家长不要陷入是非对错的评判中,坚持认为孩子是错的,必须要听我的。而是先退一步审视一下,确认这是什么性质的冲突,再采取相应的有效沟通措施。

前文中丹尼尔要在前院挖坑,会给父母造成实质性影响,需要花费金钱/时间/精力等等,此类冲突我们称为 需求冲突 (另一类冲突称为“观念冲突”,不在本文范围内)。

2 第二步:诚恳表达自己

此时,我们不要把矛头对准孩子,直接勒令他不可以这样做,尽管我们的要求看起来如此“正确”。孩子被迫屈从家长的意志,其间少了尊重和理解,他的需求和情绪未被看见,而是被压抑了,则是朝着远离父母迈出一大步。

家长要做的是诚恳地表达自己——客观地描述行为 + 该行为对我们的实际影响 + 我们内心此时的感受:“你要在前院挖坑,会破坏咱家的草坪,我需要费很多时间来恢复原样,而且还会花不少钱,这我可不乐意哟。”

3 第三步:认可对方感受

孩子的提议被否定,一般会情绪高涨、强烈抗议(表问我怎么知道的,搁谁身上也不爽啊),这说明他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家长要暂时放下自己的意图,全然关注并积极倾听孩子(俗称“换档”):“妈妈不同意你在前院挖坑,你很不高兴。”

孩子的感受得到理解,情绪温度立马降低,会 模仿 家长,诚恳表达自己的需求:为什么特别想做这件事。在孩子看来,他的行为都是有合理动机的,妈妈需要认可并理解这件事对孩子的重要性:“你特别想挖这个坑,因为。。。”

4 第四步:协议双赢方案

孩子看到妈妈努力理解自己,也会愿意体贴妈妈的难处,这就给了我们机会再次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也很为难,真的不能在院子里挖坑啊!”

当孩子情绪温度平稳之后,我们可以一起头脑风暴解决方案,并逐一评估,选定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办法并实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刻得到充分发挥,家长往往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在“小巫养育学堂”2016年4月份的课程中,我们就挖坑案例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步一步地解读如何运用充满尊重和关爱的办法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篇幅所限,此不赘述。

耐心和爱心是关键

在整个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停下来——暂时挂起自己内心的小算盘——倾听并认可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这种情况最能直观地展现什么叫做“欲速则不达”也!

readmorejoy

事半功倍

有人说这个方法太麻烦了,倾听啊什么的,太啰嗦太费劲了!

诚然,与某些立马见效的权威方法——比如怒吼、暴力、恐吓、要挟等等——相比,这个过程耗时的确较长,但是看了那篇推行“三字经”的文章,我默默计算了一下,用那种冰冷生硬的工具一遍一遍拒绝孩子,所花费的时间,和我们与孩子认真沟通,其实相差无几。

两种方法看似结果一致——孩子都没能在前院挖坑。然而。。。

- 前者只关注结果,亲子间没有爱的流动和沟通,孩子一时屈从于家长,情绪未能得到理解和释放,后患无穷,家长也没爽快到哪儿去。

- 后者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尊重他的需求,孩子感受到的是理解和接纳,亲子间的爱是流动的,有温暖的联结;家长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尊重,最终达到双赢。

事实上,后者不仅仅解决了当下的矛盾,而且加固了长期的亲子关系,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你选哪个呢?

鸣谢

小巫养育学堂管理员转妈对本文做出的贡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发一枚彩蛋

很多家长都想学会如何以尊重和有爱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其中最关键的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就是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一旦学会对孩子感同身受,那么很多问题就会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