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打死妈妈!

原创: 小巫养育学堂 小巫Weewitch

readmorejoy

Tina叙述:妈妈我要打死你!

六岁的儿子刚刚放学回家,吃了一些点心充饥后,我们就准备去游泳。妹妹已经换好衣服,他还没换,只差这一步就可以下楼去游泳了。

谁知儿子突然大发雷霆,尖叫连连,就是不肯下楼去我们小区的游泳池,要去附近大一点的游泳池。

大一点的游泳池有三个池子,成人池还可以跳水,所以他很喜欢,周末爸爸在家我们一家就去那里,而平时放学后就在小区游泳池玩,我自己一个人没办法带他们去大游泳池。

他顿时哭喊声一片,尖叫声刺耳,我当时没办法跟他讲话(我讲话他也听不见),因为他哭喊声太大了!我只好由他发泄。

哭了好一阵后,他开始打我,一边打一边说:“我要打死妈妈!打死你!就要打死你!不让我去我就打死你!打你…”

我任由他打了一会后说:“把妈妈打死,你才能解气!”

讲完这句话,儿子原本摄氏100度的情绪,居然瞬间降到40度了!

他不打我了,开始扔他的玩具,扔书,一边扔一边说(声音也小了好多):我要把东西全扔在地上,哼…

我再次回应:“家里东西全扔地上,你心里才会舒服。”

听到这句话,儿子突然不扔了,也不打我了,也不哭喊了,坐在那,拿了剪刀剪纸玩。

又过了一会而,他完全平静了,对我说:“妈妈,我已经讲了好多次了,我要去半岛城邦游泳。”

我:“你讲了好多次,我们都没去。”

儿子:对呀,都讲了100次了。

我:“讲了这么多次,都没去,你好失望。”

就这样,一场超级暴风雨结束了,儿子自己去玩儿了;后来我们一起画湿水彩,我看到他画里表达了这个过程。

他边画边解说(最先用的是蓝色):“这是一场蓝色的暴风雨,随后升起了金色的太阳,最后是红彤彤的日落。”

这个过程太神奇了!我就讲了两句话啊!

readmorejoy 供图:Tina

小巫点评:感受 ≠ 事实

上边这段文字来自今年5月在深圳举办的“家庭联结力”工作坊学员Tina,她在这场“风暴”里良好地运用了一个关键的理念:感受 ≠ 事实。

我在前一阵子发表的文章《让孩子敞开心扉的关键》(点击标题阅读)里提到过这个理念。很多时候,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会说出“过激”的话来,让听到这些话的人如万箭攒心,甚至当场崩溃,忍不住回击、驳斥、指责,然而却往往让事态愈演愈烈。

“狠话”是深坑,当心掉进去!

“打死妈妈”算是孩子能说的最“狠”的话了,还有诸如“臭妈妈!坏妈妈!你是天下最坏的妈妈!”之类的,大家可以自行填空。

大部分妈妈听到这样的话都不会无动于衷,而是会感觉伤心和恼怒,第一反应是怼回去:你居然敢要打死你妈?反了你了!你妈我辛辛苦苦养活了你,有哪点儿对不起你了?

且慢哦!退一步看看,这样说话的孩子,他的内在感受是什么?如果不是愤怒和绝望到一定程度,孩子不会这样说话啊!

“打死妈妈”是感受,不是事实,不意味着孩子真的要杀了妈妈。

可能你会问:难道孩子不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吗?回头到了社会上,动不动就嚷嚷“打死”对方,岂不是找打吗?

您说的对,孩子是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这个学习过程不是靠家长用教训和驳斥来堵塞他的感受,而是需要家长至少做两件事来帮助他:

1、理解和接纳他当下的情绪,让这个激烈的情绪有出口离开孩子(被堵住的感受不会消失,而是会日积月累,将来真的说不定会一时失控、动手打死对方呢!);

2、以身作则,家长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被孩子的导火索点燃,不爆发、不崩溃,而是稳如泰山、坚如磐石。

Tina就是这样做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只看到她淡定自若,对孩子表达了深度的理解和全然的接纳,她的心并未被撞碎、撒一地玻璃碴儿。

她的儿子也从这场发作中学习了宝贵的一课,这从他事后画的湿水彩里即可窥见一斑:他看见了自己内在发生的一切,并且外化到艺术作品里;这就是学会控制情绪的第一步(其实很多成年人都未见得掌握这一步呢)。

为Tina的“育儿修养”点赞!

如果你也想掌握这个技巧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好的!我今后一定不再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失控啦!”

那真的是再好不过了!这样小小一篇文字,可以让你的生活起到如此重大的变化,可真是太值当了!

然而,有些朋友不一定会产生如上那种“干货已到手、从今不发愁”的感觉。

也许你会问:我也想像Tina那样,在孩子大发雷霆时hold住自己,但是感觉很难做到,往往就扑通一声跳进坑里,结果是人仰马翻、硝烟弥漫、一地炮灰。

也许你会问:我怎么才能识别出什么是感受、什么是事实呢?怎样才能在亲子和家庭沟通中,区分这二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