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在育儿的汪洋里,你是否愿意做一名熟谙水性的弄潮儿?

原创: 小巫 [ 小巫Weewitch ]

readmorejoy

用大李的八卦糗事做开场白

十多年前夏季的一天,教育家李跃儿来我家做客,我建议一起去游泳,她欣然前往,并且夸口她的泳技出色,在银川还教别人怎么游。

我们去的是一家正规游泳池,水深1.7米~2.5米,需要办理深水合格证。我已经取得了深水合格证,大李是第一次去,需要在救生员面前不歇气地游200米,才能取得深水合格证。

交了钱、换了衣服,来到泳池边,大李突然紧张起来。“小巫,我能在池子里站起来吗?”我说,最浅也有1.7米,你肯定站不起来。大李嘀咕着,“完了完了,我就怕站不起来!”我说,你不是水性挺好的吗?别想着水有多深,下去游就是了。

随后我就下水游起来,大李在另外一条泳道里考深水证。我一边游一边断断续续地听见救生员那边很热闹,刚刚游完50米,扒着岸边,救生员已经跑到我的头顶这边抱怨开来,“你怎么叫这么个不会游泳的人来?一下水就沉底儿!开什么玩笑?我让她出去等着你了。你让她报个班,学会再来考证!”

出去见到大李,她叫道,“哎呀小巫,你一告诉我水那么深,我就慌了,动作都做不出来了,头还没探出水面就换气,结果呛了好几口水,直冒泡泡。我试了两次都不行,那个救生员把我轰出来了。我只能在确认能站起来的地方游,不然我就心里没底儿,就慌得不会游了!”

readmorejoy 小巫和大李,胡子摄影

这个段子的中心思想

这个故事非常形象地说明安全感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当我们水性不佳的时候,必须确定自己随时随地能够站起来、探出水面呼吸、岸边或者泳道分离线随手可及,我们心中才有足够的安全感,才敢埋下头浮在水面游一游。

在浅水池里熟悉了水性后,我们能在深水池里游而不感到慌乱。

不过,最终的考验还是在自然水域的浪涛里,能够自如地驾驭惊涛骇浪者,才算得上是弄潮高手。

水性好的人,一方面熟悉水,另外一方面相信自己的技巧和能力。

水性欠佳的人,面对深水、浪涛,为什么会慌乱呢?因为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够掌握、控制局面而不乱了手脚、呛水沉底儿。

center

孩子的成长过程,堪比水的挑战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好比水对我们的挑战——

当孩子小的时候,一切依赖于我们,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控他的生活,就好像一湾浅浅的儿童池,清澈见底,水仅没膝。

孩子大了一些,能够自理自立,有了独立的意志和思维,敢于反叛我们了,他变成了一座标准游泳池,水性不好的父母,很有可能呛水甚至沉底儿。好在还有大面积的浅水区,我们基本上能稳稳地站起来、靠着岸边喘气。

孩子进入青春期,思维行动更加独立自主,就好像一座奥林匹克标准池,水性不好的父母绝对不敢下水,因为除了扒着岸边以外,是没有别的办法探出水面呼吸的。只有水性出色的父母,才能够畅游其中,怡然自得。

孩子成长成熟了,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了,不再时时刻刻需要我们的照料和指引了,他已经变成了自然界的水域,江河湖海,宽广辽阔,深不见底,时有浪涛。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既可以坐在岸边欣赏风景,也可以驾着小船泛舟水面,水性绝佳的,当然会一猛子扎下去游个痛快,即使遇上暴风骤雨,也能够处变不惊、从容不迫。

然而,孩子能否从儿童池扩展为海洋,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愿意修炼自我,成为一名熟谙水性的游泳健将。

连孩子的缺点一起爱吗?

曾经有妈妈问我,“孩子越大,身上的缺点越多,你还会像以前那样爱他吗?你会连他的缺点一起爱吗?”

这样说话的妈妈,她的孩子才四岁。四岁的孩子能有什么“缺点”呢?在这位妈妈看来,女儿不听从自己、有跟妈妈不一样的想法,就是缺点。

的确,纵观这些年收到的各种养育问题,相当一部分源自孩子“不听话”,没有按照家长的意愿来表现。

就拿“不好好吃饭”这个最常见提问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是孩子没有满足父母的期待。而这个期待是否与现实相符,也就是说,是不是孩子在当下这个年龄段能够做到的?很多父母没有思考过。

其他各种矛盾冲突,莫不如是。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的自主性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一种威胁,孩子不依附于家长的独立意志让父母的安全感受到威胁。

父母从孩子那里所需要的东西

和让父母感到安全的东西紧密相联

当我们长大成人、做了父母时

我们已经将自己包围在一座信仰、

价值观和熟悉的生活方式的碉堡里

我们愿意自己稳坐其中

(美)朱迪斯·布朗《都是为了你好》 **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需求

对,你没看错,不止是孩子对父母有需求,父母对孩子也有需求,所以不要总以为父母于孩子有恩,实际上,孩子给父母提供的恩惠往往更大。而父母对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服从(听话)。

大部分人的舒适感来源于这样的确信:周遭的环境和人都按部就班、不出意料;几乎每个人都享受这种掌握一切、控制一切的感觉,而不喜欢令自己感到不确定的情境,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价值保护”。

如果现实与我们的信仰不符,我们便感到受到了威胁。

几乎每个家长都或公然或隐秘地怀抱这样的愿景:我的孩子快乐、懂事、听话、好好学习,不出幺蛾子。

孩子却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父母,而且经常是出其不意、令人尴尬。出生前,他们没有跟父母交流过,不知道父母给他们定义了什么样的人生,因而出生后他们的行为和思路经常和父母的愿望背道而驰。

如果一个人让大家感到不舒服,我们先试图采取各种办法改造他,改造不了,我们就会反感他、讨厌他、抵制他、甚至要轰走他,而不是去接近他、试图了解或者理解他。

因此,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时,我们的本能反应不是接近他、试图理解他,而是指责他、改变他;如果他固执己见,有些父母干脆就把孩子轰出家门。

readmorejoy

孩子只是我们的宠物吗?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医生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对这种“爱”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假如我们仅仅爱“听话”的孩子,那么这种感情跟爱一只宠物毫无二致。

可不是吗,很多人可以跟一只小狗狗建立非常深厚的感情,细致入微地喂养、梳洗、照料它;生了病,主人会着急心焦,出了不幸,主人会伤心痛苦。但是这种爱不仅很狭隘,也是有着苛刻条件的:那就是这只小狗狗必须温驯听话,取悦于主人;如果它胆敢跟主人作对、给主人惹麻烦,那么主人会毫不犹豫地把它驱除家门。

很多、很多人仅仅能够爱宠物,却不能够爱其他人类。派克医生说。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孩子仅仅是愉悦我们、听话顺从的宠物小狗吗?

readmorejoy

亲子冲突有时意味着你死我活

我们常说,“孩子是一天一个样儿!”孩子每天都在成长,都在开发新的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有把握。从自己吃饭开始,到自己上厕所、穿衣服,到自己上学校;他们也变得越来越熟练地表达自己,要么遵从、要么反对家长的要求。

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期望孩子乐呵呵地顺从自己,小小孩脱口而出的“不!”字简直就是当头一棒。有些孩子比较幸运,他们的父母体贴而明智地鼓励支持孩子的个人权利和独立自主;有些孩子则比较倒霉,因为他们的独立性威胁了父母。

当孩子反对父母多年来坚信的价值观、思想和观念时,父母受到的打击最大。本来么,听到不同的意见已经令人感到受威胁,当这挑战来自我们亲手抚育的孩子时,我们加倍地感到受威胁。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孩子的生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当他们拒绝顺从我们的时候,不啻于在告诉大家:我的这种另类生活方式是正确的。

可是,作为家长,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他怎么可能也是正确的呢?我们按照这种正确的方式已经生活了一辈子,当面对孩子的挑战时,我们怎敢相信自己可能是错误的呢?要是我们错了,岂不意味着我们这一辈子都白活了?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那肯定是孩子错了!决不能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这么说话仿佛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只需看一看当孩子反抗家长导致的悲剧后果,只需看一看家长在“修正”孩子的反抗行为时所使用的极端手段,多少孩子因此而丧生!

readmorejoy

当我们面对清澈见底、浅仅没膝的儿童池时,很容易喜欢它,因为它让我们感到安全,不具有挑战性。

当我们在标准池的浅水区里站着的时候,虽然感觉尴尬,但是毕竟没有太多呛水的危险。

当我们面对深水池的时候,心里很有可能感觉紧张慌乱。这时我们有两个选择,要么回到浅水区里站着,要么学会游泳。

你愿意自己的孩子永远当一座浅浅的儿童池吗?还是鼓励他成为宽广深厚的海洋?

本文编自博主著作《和孩子划清界限》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