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定一/静坐功夫的呈现

联合报/杨定一】

杨定一,长庚生技公司董事长、长庚大学、长庚技术学院、明志科技大学三校董事长

静坐不仅是实证科学,也是形而上的哲学。真正的静坐已超越肉体上的转变,并进入生命根本的核心价值与哲学范畴了。 过去我汇整了许多有关静坐带给身心健康转变的科学验证,其实这些改变或影响都与个人静坐体悟程度有关。如果您还未曾有过静坐经验或刚开始接触静坐,最好务实一点先回到方法。只有对静坐熟稔且有所体悟后,才能够真正体验静坐更深层次的帮助。在此要提醒大家,静坐就是要让身心更健康,帮助我们回到快乐,所以不要去烦恼、在乎那些静坐方法才是最好的,法门万千,贵求适性,不需被任何门派观念给束缚住了。

60年代,一位70岁的瑜伽大师Satyamurti,亲身体验八天在地窖中静坐的实验。观察者发现大师在闭关开始的半小时,心跳开始变得不规律,甚至之后心脏频率马上停止。到了第八天结束前,经由一个钟声唤醒大师后,他的心脏又开始恢复跳动,但刚开始一、二小时心跳频率仍然不规律,二、三小时后心跳就完全恢复正常。除了心跳以外,观察大师被关的八天前后各项生理指数,除了体重由之前的55公斤降到50公斤外,其他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大改变。此实验成果也曾经由几位医学博士联合发表于《美国心脏学报》(American Heart Journal),再次以科学方法来验证静坐熟练者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理变化。

尽管如此,这些精彩的生理变化也只是静坐的过程与功夫,而过程或功夫境界并非静坐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好比说,有修行的朋友讲究追求「空」的境界,老实说这句话的逻辑是矛盾的。人如果真的达到空的境界,已经无须追求任何境界,此时已经一切圆满,万事具足,何须汲汲营营去追求?

我个人曾经把全世界许多对静坐的看法稍做归纳,都离不开「止」(Samatha)和「观」(Vipassana)两大法门。「止」可解释为集中、专注(concentration),而「观」则可以说是观照(insight)、观想(mindfulness)。「止」与「观」离不开「定」,而「定」与「空」则是两面一体。「定」与「空」是我们的本性与万物的根本,是虚空包容且无罣礙的,这追寻不来,而一切也只是如此。能理解这些话,自然就活在「定」与「空」中。此时身心是觉醒、活跃且创造力无限的。在这当下,任何华丽的辞汇或言语都只是多余。达到「定」就自然进入「观」,自然在明心见性中认知实相(reality)并「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身口意都「行往正确的方向」,也就是「修行」。换言之,当一个人进入「观」,也自然「入定」(absorption),只是陈述不同罢了。

静坐、修行其实都离不开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各种古老的宗教系统其实早已完整地阐述这一点。比如说,耶稣可说是慈悲的化身,在生活中以无条件的宽容为世人无私付出。而在佛学系统中,不论是色界诸天的「四禅」,色界四禅再加上四无色定的「八定」,或是大慈大悲的「十地菩萨」(Bhumi)境界,这些其实并不是名词而是动词。都是在生活的平常行为中展现的无边智慧与无碍慈悲,为的都是传递世人「成圣」或「做人」的道理,而这些才是静坐功夫的最高呈现。

【2012/01/08 联合报】